首页> 观察 > 科技 > 正文

乘用车制动新国标明年起实施 禁止默认使用单踏板模式

2025-07-16 14:38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吴博峰

分享至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规模化进入消费市场,一种辅助功能——单踏板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这是2008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制动系统标准的首次重大更新,其中,备受消费市场关注的乘用车单踏板模式将迎来新变化。新国标对哪些细节进行了优化调整,针对现代汽车智能化发展又做出了哪些适应性调整?

  消除单踏板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规模化进入消费市场,一种辅助功能——单踏板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区别于传统的油门、刹车双踏板模式,单踏板模式是一种通过单一踏板控制车辆加速和减速(动能回收)的驾驶模式,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在此模式下,当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通过电机反向发电实现减速,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

  配备单踏板模式的新能源车可节省10%以上的能源消耗,一定程度上提升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因此受到追捧。

  不少消费者初识此模式源于特斯拉汽车。事实上,单踏板模式并非特斯拉首创。早在2013年,第一代宝马i3就出现了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利用动能回收制动减速至停车的功能。此后,日产、雪佛兰等车企纷纷采用单踏板模式。

  然而,这一制动模式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争议。据悉,单踏板模式改变了传统制动逻辑,驾驶员需要适应新的制动方法,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因为原有驾驶习惯做出“踩刹车”的动作,误踩加速踏板。

  此前,一辆问界M5在试驾过程中发生事故。问界汽车官方调查发现,导致此次事故的原因是用户误将加速踏板当做制动踏板。而在现实生活中,各类因驾驶员误将加速踏板当作制动踏板导致交通事故的新闻时有发生,这也让单踏板模式备受争议。

  这一情况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记者注意到,2023年5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特斯拉品牌召回了2019年1月12日至2023年4月24日生产的超百万辆汽车,被召回的原因正是因为“未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可能增加误踩加速踏板风险”“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等,可能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单踏板模式,新国标要求,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允许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动作,禁止车辆在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停车。此举旨在避免驾驶员因长期依赖单踏板操作,导致紧急情况下对制动踏板的反应延迟。

  消息一出,市场上传出“单踏板模式将成为历史”的声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具体来看,新国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对于已经默认设置单踏板模式的车辆来说,要求2027年1月1日后需要对已售车辆的默认设置进行调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虽然单踏板模式还有近两年的缓冲期,但出于“政策前置”的原则,车企们大概率今年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前满足新国标。

  制动信号迎来安全升级

  正常情况下,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车辆尾灯红灯自动亮起,这是由制动系统控制逻辑决定的。但在新能源车动能回收状态下,车辆尾灯红灯不一定会亮起,在道路行驶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据记者了解,此前动能回收所引起的制动效果,并没有强制亮起刹车灯的要求,这对后方车辆操作容易造成误判,尤其在高速行驶中,容易带来较大风险。

  对此,新国标明确要求,当再生制动系统的减速度大于1.3米/秒2时,车辆必须点亮制动灯,以提醒后方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从而减少追尾等交通事故的风险。而当制动信号发出后,只要减速需求持续存在,该信号就应持续发出。对于已经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新标准将在202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测试数据显示,后车驾驶员在看到前车制动灯点亮后,反应时间可缩短0.2秒,追尾风险降低41%。新国标实施后,此类安全隐患将得到有效遏制。

  如果说限制单踏板模式是为了车内驾驶员的安全,那么制动灯点亮要求明显聚焦于后车安全。

  记者注意到,并非所有减速工况下都要亮起制动信号。比如,当减速仅由发动机制动、空气/滚动阻力和/或道路坡度产生时,不应产生制动信号。此外,紧急制动信号触发界限也进行了细化,当减速度大于等于6米/秒2可触发紧急制动信号,当车辆减速度恢复到<2.5米/秒2,紧急制动信号应解除。

  此外,新国标还对多项细节进行了优化调整,包括驻车解除机制、制动衬片磨损检查流程、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处理等方面,体现了对现代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发展的适应性考虑。

  ABS将成为新车标配

  主动安全配置是衡量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方面。作为主动安全技术之一,ABS(防抱死制动系统)通过防止车轮抱死,显著提升紧急制动时的车辆操控性和安全性,在保护驾乘人员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乘用车ABS装配率在90%左右,仍有部分量产车型尤其是市场售价较低的入门级车型未配备这一装置。

  记者注意到,新国标首次将ABS纳入乘用车强制安装范畴,要求所有新申请认证的车型必须配备该系统。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范立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ABS能够避免车辆失控,增加制动距离,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在紧急制动情况下,该系统能够确保车辆保持稳定,特别是在车辆转弯时,ABS能够减少因车轮抱死导致的车辆侧翻的风险;通过精确控制车轮的制动压力,ABS可以避免车轮完全抱死,保持车轮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从而确保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附着力。

  崔东树认为,作为整车安全防护的重要功能,ABS将成为量产新车标配,意味着追求性价比优势的代步车也要具备基础的主动安全能力,这是行业公平性的体现,也是对汽车消费者生命权的尊重。

  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发展,业内期待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声音不断加强。从今年3月新能源车年检落地,到2026年7月将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坚守安全底线、增强消费者信心已成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6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联合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针对当前行业高速发展中的安全风险与恶性竞争乱象,提出全链条监管方案。此次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产销量同比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安全底线将成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尺。

  “新国标出台的时间节点恰到好处,旨在推动新能源车行业在安全框架下实现理性发展。新国标所蕴含的默认安全理念,向业内释放了重塑汽车行业创新逻辑的明确信号:任何技术突破都须以保障驾乘者生命安全为前提。”崔东树表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